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浅析监区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0-12
  • 字体:

  监狱文化指的是监狱人民警察在执行刑罚、改造服刑人员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够对服刑人员发挥改造功能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的总和。监区文化是监狱内部各押犯单位根据监狱整体文化建设方向,并结合自身押犯特点及改造需求,经过一定时期的引导和塑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刑方式、群体意识、环境风格、行为规范等在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改造成果的总和。监区文化是监狱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监狱文化的细化和延伸。良好的监区文化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举止等,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矫正、约束和调适作用,对于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前监狱系统在全面推行“三化”(狱政管理精细化、教育改造系统化、劳动生产教育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而“教育改造系统化”的一个子系统-“监狱监区特色文化建设” 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如基础设施日趋先进、环境美化更加成熟、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认知观念不断更新……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的监区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与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问题和误区。

  一、监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客观问题

  (一)认识偏差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监区文化建设的价值,特别是监区文化所具有的改造手段的特殊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已有的教育改造理论中,我们一般强调的是三种改造手段,即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然而,这三种手段都是直接的改造手段,除了这些直接的改造手段外,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隐性改造手段,这种潜在的改造手段由于它本身固有的渗透特性,可以和任何一种直接改造手段相结合,并显著提高该种手段的改造效果。这种潜在的、具有渗透特性的改造手段就是监区文化。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罪犯,每天都在接受监区文化的熏陶、浸润,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的实际效果,都会受到监区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罪犯矛盾思想的整合梳理,不良思想与行为的矫治,良好行为的导向和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监区文化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而形成的。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由于警力配置的限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部分基层监区干警仍然存在着“监管安全是硬指标,教育改造是软任务,而监区文化建设就是搞点文娱活动和环境布置一下就差事应付过去了……”的片面认识。因此对于监区文化建设常常存在着“嘴上说起来重要,兴趣来时热热闹闹,任务一忙全部忘掉”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监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针对性问题

  监区文化(或者监狱文化)是由政府、法律推动或认可并作为标准文化在狱内推行的文化。它包括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监狱风气,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健康的人格和人际关系、优良的改造传统和鲜明的改造风格,健全的文化宣传网络等等,其本质核心应和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是社会主流文化在监狱这一特殊地点的特殊延伸。尽管监区文化有其特殊性,但是仍体现出社会主流文化的诸多特质:崇尚功德、法制、公正、秩序和社会责任感,其价值观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的准则,是表达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或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是促进社会和人们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其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人生经验、知识结构、社会和文化背景等等,这些十分复杂、悬殊很大的差异直接造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千差万别,但也能找到一些共性,比如: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无事生非、对于他人漠不关心、公德意识差等等。

  监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好在监区文化建设中对象的文化层次悬殊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服刑人员能够真正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目前,现行的监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还不够强,只是笼统地强调环境和形式,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性,这也是监区文化建设缺少长效与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结合服刑人员的特点,采取“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则,分别针对不同群体及其不同的教育学习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针对效果十分必要。围绕“看得见、听得到、活起来、有特色”和“一狱一品、一区一品”的要求,打造特色监区文化。

  (三)空间锁闭与时间迟滞的问题

  监狱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而监区作为监狱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监狱来说显得更为狭小。服刑人员自进入监狱以后,与外界社会接触极少,只能在较为狭窄的监区空间内活动,即使按规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可社会上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元素还是很难穿透监狱的高墙,及时传递进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服刑人员与社会真实生活的脱节。现在监区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手段为主,尽管在表面上能看到一些效果,但从深层次的一些问题考虑,比如:如何更加关注监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等等,其形式和内容就需要与时俱进,做精、做细,进一步深化监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质,为促进监管安全和提升教育改造质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监区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的共同参与,要发挥各项资源的合力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但当前的监区文化建设,资源配置存在着人力、财力和时间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由于监区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是一个相对隐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要求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且短时间内收效去不明显,所以具体操作者易受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不愿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系统地构建,而只是做一些被动性、应付性的零散工作,很难真正地发挥出监区文化良好的矫治育人功能。

  (五)人才培养不到位的问题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监区的具体管理者,在监区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政治素质的高低、文化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监区文化建设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监区文化建设的专门人才更是匮乏,虽然部分监狱近年来有计划地加大了专门人才的招录比例,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监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这也是制约监区文化建设向较高水平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监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观误区

  在监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单位会将其作为特色文化监狱的门面来装饰或点缀,空洞的形式和说教远远胜于情操陶冶和行为实践,使监区文化建设处于虚空的状态,迷失了监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出现了诸多主观误区。根据江北监狱课题组的“罪犯服刑环境满意度调查与思路”论文中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监区文化教育“太注重形式,缺乏实效”;12.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监区文化教育“趣味性不强难以吸引人”。这组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就很能说明和反映出当前监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把监狱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监区中的监舍、教室、生产车间以及监区整体环境的文化氛围布置,易流于走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和做面子工程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监区文化建设就是把监区的环境搞好。因此,在监区中大兴土木,认为新建筑、花园、草地、名贵的树木等就是做好监区文化建设的象征。尤其在重大的节日或者组织重大活动时,监区往往习惯性地组织干警和服刑人员布置监舍、教室等服刑人员劳动、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甚至进行各种各样的监区文化环境布置评比活动。诚然监区的这些举动有其一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作用,可在这一过程中,监区往往只重形式、轻效果,忽视了监区文化对服刑人员的矫正教育作用以及人格培养的完善性、德育的系统性。以监区的一堵墙、一个角落或者某个部分,搞一些时髦或应急、应景性的东西,为监区文化建设贴上一个光鲜醒目的标签,有时甚至毫无意义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监区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整体的安排,达不到矫正教育服刑人员的实效。

  (二)把监区文化建设片面地等同于监区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监区经常性地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有具体的活动方案,主要是围绕上级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活动,往往忽视了服刑人员的主体性,使这些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事与愿违,成了服刑人员的包袱和负担。监区有时单纯地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而搞活动,服刑人员在压力之下不情愿地被动参加,使监区文化失去了熏陶和感染功能。另外,监区所搞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对象也缺乏广泛性,往往局限于少数活跃分子,对绝大多数服刑人员的成长和发展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活动结尾,监区通常以表彰优胜者的形式而宣告活动的结束,很少及时、有效地引导服刑人员从活动中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促使活动对服刑人员心理上的内化,并提升活动的有效延续性。造成目前监区虽然频繁地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但不能充分体现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也无法达到开展这些文化活动的真正目的。

  (三)把监区文化建设孤立于监狱的整体矫正教育工作之外

  监区文化建设应该是监狱整体改造服刑人员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渗透和体现在对服刑人员的日常矫正教育过程中。同时,应把监区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监区精神和监区作风的监区文化,作为监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检验的标准。就目前的情况看,监区文化建设注重的只是表面现象,忽视了干警和服刑人员在心理上的认同和内化,忽视了监区文化内在的熏陶和积淀,忽视了监区文化矫治育人的功能。特别是针对部分服刑人员行为散漫、不思悔改、甚至违法违纪的问题,不能仅仅*外在的环境布置和热闹的、走过场的几场活动就能够彻底地解决的。面对监狱转型的新形势,部分干警认识不到监区文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对自己的工作方法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没有把监区文化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矫正教育服刑人员之中,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冠以新的名词而已。

  三、不断推进和完善监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做好监区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

  监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许多监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头绪多而乱,缺乏统筹协调性和步调一致性。因此,要围绕实现教育改造系统化的工作宗旨进行长远规划,并设定长期目标、制定长效机制,进一步创新提升监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内涵和质量,决不能为赶浪头、出风头、争彩头,而随意性地提出一些有悖于监狱文化建设总体要求,似是而非的、无操作性的思想理念和空洞口号。

  (二)抓好监区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注重实效

  监区文化建设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最终都要体现在工作落实上。监区文化建设缺少具体去落实这一环节,硬件设施再齐备、计划考虑再周详皆是镜花水月,都不能发挥监区文化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不能把监区文化建设当成“花架子”装点门面的工程,或者建设过程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或者是仅停留于做肤浅的表面建设,不能投入精力下功夫抓好深层监区文化建设的创新落实。一句话,抓好监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落实。监区的主要领导应当以身作则高度重视,周密组织,认真安排,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带头示范、表率作用,发扬凝聚力,带领监区干警队伍以踏实认真的态度来抓监区文化建设的落实工作,真正充分地发挥监区文化的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作用。监狱可在考核机制上做些适当的倾斜,把监区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造工作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考核,严明奖惩,充分调动广大监区干警参与监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证监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关键是考察服刑人员群体对监区文化建设的认知接受持久程度,这种认识接受持久程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服刑人员群体对监区文化建设知觉程度决定了其部分实效性,在形式上把监区文化建设灌输再多,如果服刑人员群体还是无知觉、不明白、不理解、不理睬,则监区文化建设的结果都是无效的;二是服刑人员群体对监区文化建设接纳程度也决定了其部分实效性,服刑人员群体对监区文化建设有一定知觉、明白、理解后,如服刑人员群体在情感上、理智上仍不能够认可、接纳、吸收,则监区文化建设仍是难为实效;最后,监区文化建设对服刑人员群体的影响的持久程度同样决定了其部分实效性,服刑人员群体对监区文化建设有一定知觉、明白、理解、认可、接纳、吸收后,若不能持久深入到心中,融化在血液里,体现在行动上,监区文化建设教育还是无效。因此,监区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服刑人员群体知觉、接纳、持久的程度,进而服刑人员群体对监区文化建设的知觉、接纳、持久程度基本决定了监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监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服刑人员群体与监狱干警群体自身内部和相互之间的意会、沟通及传播是监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一个基础条件。几乎任何群体在任何一个场景下,都会创造一些临时的或持久性的“意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意会”的部分,是一种文化中最常规、最平常、最平淡无奇的部分,但这往往却是这个地方文化中最基本、最一致、最深刻、最核心的部分,这种真正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看似很小很琐碎,实际上却是一种活生生的、强大的文化力量。它是一个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网,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发生作用,制约着每个人每时每刻的生活。服刑人员群体同样是具有敏感“意会”意识的群体,监狱干警群体可以利用意会规则向服刑人员群体渗透式地进行监区文化的教育,如通过属于文化的范畴:宣泄室、亲属会见、亲情电话、网络心理咨询等等,自然而然地,随着监区文化建设的深入人心,逐步以艰苦奋斗精神消解享乐主义,以大众主流文化消解低俗作风,以公德文化消解市井世俗,以公民文化消解江湖和流氓习气。监区文化建设正是应该用“以文化之”的意会规则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服刑人员群体的意识施加正向的思想影响。这样,监区文化建设推广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服刑人员群体的知觉、接纳、持久程度,进而形成了符合监狱警察群体的实际工作理念并落实在行动执行上,从而也能基本决定了监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发挥监区干警对监区文化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加强监区文化对服刑人员教育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监区干警对监区文化的示范带头的作用。监区干警是传播监区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服刑人员都能起到很强的示范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刑人员是否能真正融入到监区文化氛围中,认同、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围绕监狱“三化”建设的工作总体目标,要求将监区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进一步给广大监区干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服刑人员狱情、警情、犯情的特点,对他们的文化需求作具体的分析、研究,构建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文化内容及方式载体,真正做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来引导他们,以科学的规范制度来约束他们,以良好的职业精神来激励他们,以文化的巨大力量来凝聚他们,做到因人施教,以求最佳的文化启发、引导、熏染、约束的效果。

  (四)创建有各自特色的监区文化

  监区应重视和推动监区文化建设的新热潮,大力创新监区文化载体,注重监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性和群体参与度,在提高服刑人员文化素质和体现文化教育熏陶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有个性的监区文化特色,同时体现监区文化对于忠诚、爱国、孝道、宽恕、慈爱、感恩、诚信等品质的认同和坚守,体现在把这些品质作为最核心的道德标准,并且成为能够被大多数服刑人员所认同的一种文化。

  由于各个监区押犯的犯罪性质不同,年龄状况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对监区文化建设当然就不能搞一刀切、一种模式,监区文化应呈现出多样性,也就是说即使同一所监狱的不同监区也应该有不同的特色。各个监区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根据提供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刑人员的文化需求,拓宽思路,合理规划,分布实施,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监区文化:一是行业特色,根据监区服刑人员的构成、劳动生产的特点,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建设资源,形成有监区特色的监区文化。二是品牌特色,品牌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品位和监区的声誉。各监区要根据所关押服刑人员的特点及各自爱好特长,挑选和培养一批服刑人员组建书画、读报、演讲、太极拳、围棋、象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类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和平时休息的时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各监区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向全体服刑人员献上一道道丰富的文化营养大餐,为服刑人员带来积极向上、主题突出、寓意深刻又贴近服刑人员改造生活的各类活动和节目,促进服刑人员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围绕“看得见、听得到、活起来、有特色”和“一狱一品、一区一品”的要求,打造特色监区文化。

  (五)注重实践养成,坚持“以文化人”

  对于监区文化建设,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添置一些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组织好了,监区文化也就相应地搞好了。如果我们把监区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就是搞活动,这是对监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及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观念陈旧,不契合监狱“三化”建设的主旋律。

  监区开展文化活动既要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要为服刑人员喜闻乐见,贴近服刑人员生活,让服刑人员在日常改造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带给服刑人员春风化雨般的心灵滋润和孕育自强不息的勇于进取精神,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品格,道德教化的优良遗风和善于容纳百川的为人传统。

(来源:北京市监狱管理局)